行業資訊
色如紫金,形如瑪瑙,柔軟鮮嫩,甘甜溢香,這是對西山焦棗很好的詮釋了。而作為池州市地方特色農產品,西山焦棗采用的是傳統的制作工藝手法,采取先蒸后烘,反復多次的手法。這樣不僅有利于棗中的維生素保存,而且這樣制作出來的焦棗的營養價值還高于金絲琥珀棗和蜜棗,并且在2016年,西山焦棗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的認證。
“色如紫金,形如瑪瑙”,池州地方特色農產品——西山焦棗
每當到了金秋時節,貴池區棠溪鎮西山村的近萬畝棗園便到了豐收的時節。當你進入棗園,一眼望去都是紅彤彤的甜棗掛在枝頭,而棗農們正在忙著采摘和加工,一派迷人的豐收景象。棗樹遍布山坡,密密麻麻的紅棗掛滿枝頭,工人們站在人字梯上,將飽滿的棗子迅速收入囊中。
西山焦棗的青棗有著皮薄、糖多、肉厚、核小、個大的特點,而它的形狀又形似冬瓜,因此又稱之為冬瓜棗,而冬瓜棗又是制作焦棗很好的原材料。西山焦棗采用的是傳統工藝制法,使用的是先蒸后烘,反復多次的手藝,這樣有利于棗中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物質的保存,制作出來的焦棗色如紫金、形如瑪瑙、柔軟鮮嫩、甘甜溢香,可謂是色、形、質、味樣樣俱全。
焦棗制作
這邊棗園里,工人忙得不亦樂乎,而在西山村里面,焦棗種植合作社也撐起了爐灶,在馬不停蹄的開始加工今天采摘的鮮棗,一時間棗香彌漫整個農家小院。在經過浸、曬、蒸、烘這四個主要的程序之后,一顆顆色入紫金、形若瑪瑙的西山焦棗就被制作出來了。西山焦棗得益于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在這種環境種植出來的棗,營養價值高,是天然的有機食品,在別的地方都無法種植。在過去,焦棗曾經是皇家的貢品,現在也能走入尋常百姓的家里,從而備受市場的青睞。
現在當地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采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全村農民開始種植焦棗。西山村的致富不僅得益于產品本身的特殊性而且還跟當地產業的扶持政策有關系。西山村全力發展“一村一品”的焦棗產業,讓全村一千多戶村民大多從事焦棗的種植,現在的收益基本上是以前種植業的數十倍。在西山村焦棗已經成為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曾經的荒山已經變成了現在的棗園,而以前貧困的小山村,現在已經家家蓋起了小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