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8月,池州烏沙的小花生到了收獲的季節,和其他地方大粒的花生不同,這里的花生前面多了一個“小”字。
烏沙臨近長江,夏秋季江水的泛濫是這里居民的一大隱患。為了抵御江水的肆虐,人們筑堤成圩,保護家園,但在1949年和1954年,烏沙大圩還是兩次決口,江水漫灌進來,圩內汪洋一片。正如尼羅河水的泛濫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埃及文明一樣,長江水災在給烏沙居民帶來損失的同時,也意外地留給了當地5000多畝白沙地,大自然用這特殊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慷慨”一面。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不一樣的水土會有不同品質的出產。花生的種植遍布全國,但烏沙鎮的白沙土地營養豐富,松軟透氣,在這種土壤里長出的花生,“體格”不是那么碩大,但是剝開外殼,小巧玲瓏,紅衣鮮艷,香氣醇厚,別具一格。
8月間,正是江南地區一年中很溽熱的時候,這時的花生已經吸飽了養分,正是收獲的好時節。人們打斷了花生的沉睡,把它們從土壤里連根拔起,收獲回家,攤在房門前的水泥地上,接受夏日酷熱的陽光暴曬。
炒帶殼花生要用到一口大鍋,放上半鍋的沙子,把花生埋在其間,鍋下點著柴草,熊熊爐火燃燒起來,熱量很快就傳導到鐵鍋里。沙子太粗不行,太細也不行,烏沙鎮當地的沙子是正好,可以有效隔絕熱量直接傳導到花生本身。炒花生講究的是一個文火慢炒,手持鏟子站在鍋邊翻炒著沙子,花生在鍋里一圈又一圈地打著滾,在熱量的作用下,花生仁脫去了最初的生澀,慢慢地變得酥脆起來,當鍋里散發出焦香味時,就到了可以出鍋的時候了。和各種名菜復雜的制作流程相比,炒花生是一件簡單的活,但是又枯燥無味,塵土飛揚,炒花生的人不僅要把口鼻嚴嚴實實捂住,還要耐得住做重復動作的這份寂寞。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零食也越來越多,但是在烏沙,吃炒花生仍然是居民日常消遣的一種方式。過年時家里來客,主人就會擺上一盤花生邊剝邊聊,噼啪的剝殼聲與主客的談笑聲混合在一起,唇齒間彌漫著花生酥脆的香氣,出門的游子也會帶上一包炒花生,在漫漫的旅途中,在異鄉里,剝出一粒,咀嚼著家鄉的年味。